唐人鹳鹊楼诗大PK
中国和乌克兰联合发行的鹳雀楼、金门邮票
(设计者:郭承辉,鹳雀楼图摄影:李晓辉)
中国古代的四大名楼,一向是唐人登高吟咏的圣地,也为诗人们提供了大展诗才的舞台。
初唐四杰第一人王勃在滕王阁参加的是现场PK(尽管王勃本人事前对比赛并不知情),当洪州都督阎伯屿为王勃《滕王阁序》(包括《滕王阁诗》)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的不朽文句所折服时,内定的比赛一号种子选手——都督的女婿放弃了参赛。孟浩然登岳阳楼所作《临洞庭湖赠张丞相》中“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名重一时,但终不敌杜甫《登岳阳楼》中“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的宏大气象1。崔颢“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的《黄鹤楼》诗篇横空出世后,诗仙李白到此也只能惊叹:“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2
四大名楼中唯一位于北方的鹳鹊楼3距离长安、洛阳均不超过二百公里,地理位置优越,唐代诗人登临题咏者甚众。和吟咏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的诗人们很快分出胜负不同,题咏鹳鹊楼的唐代诗人们由于竞争空前激烈,在宋代才决出前三甲,近现代才确定冠亚军的名次,这场大PK竟然持续了一千多年。
1. 今古鹳鹊楼
鹳鹊楼,又名鹳雀楼,唐李翰《河中鹳雀楼集序》云:“后周4大冢宰宇文护军镇河外之地,筑为层楼,遐标碧空,倒影洪流,二百余载,独立乎中州。”该楼最初用途是军事戍楼,主要起瞭望敌情的作用。
清乾隆版《蒲州府志》记载,鹳雀楼旧在蒲州城西河洲渚上,宇文护造。据清光绪版《永济县志》记载,鹳雀楼旧址在山西蒲州郡城(今山西永济市西,唐时为河中府)西南黄河中高阜处,时有鹳雀栖其上,遂名;元初楼毁,明初故址尚存,后尽泯灭;明清时欲存其迹,以蒲州府城西城楼寄名曰鹳雀楼。
清乾隆版《蒲州府志》卷一鹳雀楼图
关于鹳鹊楼的名称,《唐诗解注》:“一统志,鹳鹊楼,在平阳府蒲州城上,鹊雀声相近,疑传写之误。”乾隆版《蒲州府志》中“鹳雀楼” “鹳鹊楼”混用,如古迹“鹳雀楼”文中有“元王恽登鹳鹊楼记”“以西城楼寄名鹳鹊”“或言白楼即鹳鹊也”的表述,所收录的图版和唐诗用“鹳雀楼”。光绪版《永济县志》用“鹳雀楼”。目前唐诗出版物中“鹳雀楼”“鹳鹊楼”混用,但采用“鹳雀楼”者居多,2002年原址复建的楼匾额也采用“鹳雀楼”。我个人认为,从文义和美学角度而言,楼名为“鹳鹊楼”更为适宜。本文采用“鹳鹊楼”名称,但如所引原文为“鹳雀楼”,则从原文。
关于白楼是否鹳鹊楼,清乾隆版《蒲州府志》:“或言白楼即鹳鹊也。” 卢纶和耿湋均为河东蒲州人,且均名列大历十才子,卢纶有《九日奉陪侍中宴白楼》《春日喜雨奉和马侍中宴白楼》(蒲州府志中为《奉和马侍中宴白楼喜雨》)诗,耿湋有《奉和李观察河中白楼》诗。但是,耿湋除有白楼诗外,还有《登鹳雀楼》诗。光绪版《永济县志》:“白楼:旧志河中府北城,唐诗云魏国山河在,白楼今废,寄名西北戍楼。”因此,白楼并非鹳鹊楼。
清乾隆版《蒲州府志》所载唐卢纶和耿湋咏白楼诗
2002年,依据清乾隆版《蒲州府志》所记载的鹳鹊楼位置,在蒲州古城西南黄河滩涂复建了鹳鹊楼(匾额为“鹳雀楼”),再现了“前瞻中条,俯瞰大河”的胜景,成为当代旅游胜地。
2002年复建的鹳雀楼(图片翻拍自2017年版《永济市志》,图中山脉为中条山)
2. 唐人鹳鹊楼诗大观
临河凭山的雄伟高楼,唤起诗人们的引吭高歌,产生了很多名篇佳作。清光绪版《永济县志》在介绍古迹鹳雀楼时称 “唐世诸公,尤多题咏”,《蒲州府志》、清光绪版《永济县志》和2017年版《永济市志》收录了十首唐人咏鹳雀楼诗。
鹳雀楼避暑
唐 李通玄(635-730)
鹳雀楼头不暑天,
南来轻吹贯心田。
一廛尘土离身外,
千里山河到眼前。
卧饮清风心醉倒,
坐望浊境性安禅。
中条山色半残照,
红翠联机接暮烟。
登鹳雀楼
唐 王之涣5(688—742)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2009年王之涣《登鹳雀楼》诗纪念邮票(设计者:王虎鸣)
登鹳雀楼6
唐 畅诸
城楼多峻极,
列酌恣登攀。
迥临飞鸟上,
高谢世尘间。7
天势围平野,
河流入断山。
今年菊花事,
并是送君还。
《同崔邠登鹳雀楼》
唐 李益(746-829)
鹳雀楼西百尺墙,
汀洲云树共茫茫。
汉家箫鼓随流水,
魏国山河半夕阳。
事去千年犹恨速,
愁来一日即知长。
风烟并在思归处,
远目非春亦自伤。
日本正仓院藏唐有心笔
(图片来自艺度)
登鹳雀楼
唐 耿湋
久客心常醉,
高楼日渐低。
黄河经海内,
华岳镇关西。
去远千帆小,
来迟独鸟迷。
终年不得意,
空觉负东溪。
鹳雀楼晴望
马戴(799-869)
尧女西楼望,
人怀太古时。
海波通禹凿,
山木闭虞祠。
鸟道残虹挂,
龙潭返照移。
行云如可驭,
万里赴行期。
登河中鹳雀楼
唐 司马札
楼中见千里,
楼影入通津。
烟树遥分陕,
山河曲向秦。
兴亡留白日,
今古共红尘。
鹳雀飞何处?
城隅草自春。
从鹳雀楼上西望黄河(摄影者:薛军福)
和赵相公登鹳雀楼
唐 殷尧藩(780-855)
危楼高架泬寥天,
上相闲登立彩旃。
树色到京三百里,
河流归汉几千年。
晴峰耸日当周道,
秋谷垂花满舜田。
云路何人见高志,
最看西面赤阑前。
题河中鹳雀楼
唐 张乔
高楼怀古动悲歌,
鹳雀今无野燕过。
树隔五陵秋色早,
水连三晋夕阳多。
渔人遗火成寒烧,
牧笛吹风起夜波。
十载重来值摇落,
天涯归计欲如何?
登鹳雀楼
唐 吴融(850-903)
鸟在林梢脚底看,
夕阳无际戍烟残。
冻开河水奔浑急,
雪洗条山错落寒。
始为一名抛故国,
近因多难怕长安。
祖鞭掉折徒为尔,
嬴得云溪负钓竿。
清乾隆版《蒲州府志》第十六卷载李翰《河中鹳雀楼集序》8
3. 唐人鹳鹊楼诗前三甲
李翰《河中鹳雀楼集序》有云:“前辈畅诸题诗上层,名播前后。山川景象,备于一言。”按李瀚序,当日登楼的吴兴姚係、长乐冯会、清河崔邠将“相与言诗,以继畅生之作”,说明中唐之时畅诸《登鹳雀楼》诗名闻天下,王之涣同题诗诗名尚不及畅诸。
宋沈括《梦溪笔谈》记述:“河中府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唐人留诗者甚多,唯李益、王之涣、畅诸三篇能状其景。“至此,宋人评定了鹳雀楼诗前三甲,即李益、王之涣、畅诸三篇,但三人排序并未确定。比较有趣的是,当代沈括以科学家知名,一个宋代科学家是如何评出唐人鹳雀楼诗前三名的,是否征求了宋代文坛大咖的意见,后世就不得而知了,也许沈括利用科学家的优势,建立了某种数学模型,采用了统计学方法也未可知。
元王恽《登鹳雀楼记》载:“此州楼观雄天下9,而鹳雀尤为之甲,及读唐季虞部畅诸、王之涣等诗,其藻思鸿裁,令人飘飘然有整翮凌云之想。”元初时鹳雀楼已毁,王恽只是登临鹳雀楼故基,但从其《登鹳雀楼记》可见,元初时鹳雀楼诗名以唐代畅诸、王之涣为盛,两者不分轩轾,李益《同崔邠登鹳雀楼》诗则已与两人拉开明显差距,只能获得季军了。至此,后续赛事就只有畅诸和王之涣二人争夺鹳雀楼诗冠军了。
清光绪版《永济县志》卷十七载元王恽《登鹳雀楼记》10
4. 鹳鹊楼诗冠亚军争夺战
明清以后直至当代,王之涣和畅诸的鹳鹊楼诗才在众多评委参与下分出高下,最终王之涣获得唐人鹳鹊楼诗冠军,畅诸获得亚军。
关于畅诸《登鹳雀楼》诗的评论:
清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选录畅诸《登鹳雀楼》评语:“不减王之涣作。”
马茂元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版《唐诗选》:“较王之涣同题诗针线已见细密,而襟怀略逊之。”11
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年版《唐诗鉴赏辞典》:“畅诸这首诗书写诗人重阳日登鹳雀楼送别友人的情怀,在宋代就曾获得很高评价,与王之涣同题名作并举。”(倪其心、胡同)“诗境也很壮阔,不失为一首名作,但有王之涣的这首诗在前,比较之下,终输一筹,不得不让王诗独步千古。” (陈邦炎)
1988年版《唐诗三百首新译》中王之涣《登鹳鹊楼》英译本(许渊冲译)
关于王之涣《登鹳雀楼》诗的评论:
清蘅塘退士编、陈婉俊补注《唐诗三百首》:“二十字气象万千。”
清朱之荆《增订唐诗摘钞》:“两对工整,却又流动,五言绝,允推此为第一首。”
清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选录王之涣《登鹳雀楼》评语:“四语皆对,读来不嫌其排,骨高故也。”
马佳楠《咫尺应须论万里——王之涣《<登鹳鹊楼>赏析》一文(刊载于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唐诗鉴赏集》)评价王之涣的《登鹳鹊楼》“情、景、理三者兼胜”,在唐代诗人的同题作品中“表兮独立,逸乎凡响”,声势上“咫尺之间给人千里万里之感”。
中华书局版《唐诗排行榜》:“五绝,以王之涣《登鹳雀楼》为第一。”据《唐诗排行榜》,该诗被评为唐诗TOP100第四名。
马茂元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版《唐诗选》:“历来评家论此诗,都赞叹其宏阔而富于哲理,然而仅有这点还不足以成为上乘之作。这诗更可贵的是,这种胸襟与哲理的表现是与诗歌表现的艺术特征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的。”“河海天地,都来入我胸怀,诗的宏阔高远就显得富有生命力了。”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永济纪念张
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年版《唐诗鉴赏辞典》:王之涣的这首五绝是“唐人留诗”中的不朽之作。诗的前两句“景象壮阔,气势雄浑,做到了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诗人在后半首“即景生意”,把诗篇推引入更高的境界,向读者展示了更大的视野。(陈邦炎)
复旦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赵昌平解《唐诗三百首全解》:王之涣《登鹳雀楼》“切于实景而不拘于实景,虚实相生,重在意气抒发的特点,构成了盛唐诗雄浑高朗、气象氤氲的境界,使它较初唐甚至中晚唐诗更为超远”;“诗句极简,命义极深”。
光绪版《永济县志》中收录的王之涣和“畅当”(按“畅当”应为畅诸)鹳雀楼诗
5. 唐人鹳鹊楼诗的著作权争议
也许是诗红是非多的缘故,唐人十首鹳鹊楼诗中,获得冠亚军的两首诗都存在著作权争议,而且不仅是作者存在争议,而且题名也存在争议。
目前通说认为王之涣是《登鹳雀楼》的作者,但是唐人芮挺章天宝年间编选的唐诗选本《国秀集》则将该诗的作者列为朱斌,而且诗的题名也不是《登鹳雀楼》,而是《登楼》。由于署名朱斌为该诗作者的唐诗选本是孤证,而《全唐诗》和其他唐诗选本均署名该诗作者为王之涣,按照优势证据规则和高度盖然性证据规则,应该认定王之涣为《登鹳雀楼》诗的作者。尽管如此,《国秀集》毕竟是唐人选本,也不能完全排除朱斌为该诗作者的可能性,因此该诗在注明王之涣为作者的同时,以附注或其他方式注明“一说作者为朱斌”为宜。此外,还有主张该诗作者为“王文涣”的,但通常认为是“王之涣”刊刻之误。
2009年唐诗三百首纪念邮票
(设计者:王虎鸣)
至于获得亚军的《登鹳雀楼》一诗,在2013年版《唐诗鉴赏辞典》中,将其署名为畅诸,倪其心、胡同在评点该诗时指出:“《文苑英华》卷七一O所收唐李翰《河中鹳雀楼集序》中已提及,宋司马光《续诗话》、沈括《梦溪笔谈》仅录中间两联,主名俱作畅诸,至明洪楩《唐诗记事》始误为畅当,《全唐诗》沿袭之,遂长期误传。”清乾隆版《蒲州府志》和光绪版《永济县志》所收该诗及李翰《河中鹳雀楼集序》、王恽《登鹳雀楼记》中均将“畅诸”误为“畅当”,1991年版《永济县志》所录该诗作者仍沿袭了这一错误,2017年版《永济市志》则纠正为畅诸。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唐诗三百首新注》(金性尧注):“沈括文中的畅当,据1979年版《唐诗别裁集》卷十九校记所考,应作畅诸。” 唐李翰《河中鹳雀楼集序》中提及畅氏为“前辈”,而畅当与李瀚应为同时代人,因此文中畅氏应为畅诸。加之更早的历史文献互相印证,从证据链的角度而言,畅诸应被认定为该诗的作者。至于该诗题名,一说为《登观鹊楼》,该楼的名称历史上一直为“鹳鹊楼”或“鹳雀楼”,该诗题名从《全唐诗》,应为《登鹳鹊楼》或《登鹳雀楼》。
按照著作权法的规定,作者享有著作权中财产权的期限为作者终生加去世之后五十年,鹳鹊楼诗的作者和后人们今天已不可能行使上述作品著作权的财产权了。王之涣、畅诸、朱斌和畅当都是一千多年前的历史人物了,但确定谁是相关鹳鹊楼诗的作者和著作权人,仍有法律上的意义,因为著作权法并没有对作品著作权中署名权的保护期限作出限制,而作品的署名权正是著作权中人身权的一项特别重要的权利。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诗意照片(摄影:李永康)
注1:关于杜甫《登岳阳楼》,宋刘克庄《后村诗话》:“岳阳楼赋咏多矣,须推此篇独步,非孟浩然辈所及。”中华书局版《唐诗排行榜》:“五律,以杜甫《登岳阳楼》为第一。”据《唐诗排行榜》,杜诗《登岳阳楼》被评为唐诗TOP100第五名,孟诗《临洞庭湖赠张丞相》被评为唐诗TOP100第七名。
注2::宋严羽《沧浪诗话》:“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中华书局版《唐诗排行榜》:“七律,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据《唐诗排行榜》,该诗被评为唐诗TOP100第一名。
注3:鹳鹊楼,又名鹳雀楼,位于今山西省永济市西蒲州古城西南黄河东岸。本文中采用鹳鹊楼,但如引用的原文为“鹳雀楼”,则从原文。
注4:唐李翰在《河中鹳雀楼集序》中所称“后周”后世称为“北周”,现代所称“后周”指唐以后五代之周。
注5:唐王之涣《登鹳雀楼》,唐诗选本《国秀集》为朱斌作,题为《登楼》。
注6:唐畅诸《登鹳雀楼》,题一作《登观鹊楼》,此从《全唐诗》。
注7:唐畅诸《登鹳雀楼》第三、四句除“迥临飞鸟上,高谢世尘间”外,还有“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迥林飞鸟上,高榭代人间” 的不同版本。
注8:清乾隆版《蒲州府志》第十六卷载李翰《河中鹳雀楼集序》中“畅当”有误,应为“畅诸”。
注9:除鹳雀楼外,唐时蒲州尚有逍遥楼、白楼也为登临圣地,唐明皇、宋之问均有《登逍遥楼》,卢纶有《九日奉陪侍中宴白楼》,耿湋有《奉和李观察河中白楼》。
注10:清光绪版《永济县志》卷十七载元王恽《登鹳雀楼记》中“畅当”有误,应为“畅诸”。
注11:马茂元选注《唐诗选》中《登鹳雀楼》作者“畅当”有误,应为“畅诸”。
二〇二〇年四月三日至六日于北京